什么是游学—-全世界最为传统的学习方式就是游学
游学 (Study Tour),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,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。游学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,到另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行学习和游玩,这既不是单纯的游也不是简单的学,而是在体验当中学习,在学习之中潜移默化,体验不一样的人生。
中国游学的精神溯源于孔子,孔子是古代游学的标志性人物,据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记载,孔子周游各诸侯国长达14年之久,一生遍及卫、陈、鲁、宋、郑、蔡、楚诸国。春秋战国时代,游学最为风兴,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无一不是在游学中成长,如墨子、庄子、孙子、孟子、荀子、韩非子等,个个都是震烁古今的悠悠游士。明朝的徐霞客,更是把游历当做生活方式,写就了流传千古的《徐霞客游记》。
游学的本质是文化的融合,游学是一个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的过程。
为什么是乡土游学—-中国主要的文化在乡村
乡村作为中国文化的母体和载体,一直奉行的是以孝道为根的亲情教育、以固本为根的亲乡土教育、和以开慧为根的亲自然教育。当下学校教育只从知识上去要求学生,没有在生活、生存方面,跟学生互动交流,我们只有回到乡村,利用乡土体验的形式,通过游学跟大地、跟自然、跟自己建立更亲密的联系,从而实现让孩子重新回到土地,回到生命之源,让生命获得滋养和力量的健康之路,更是增善培德、立己达人的圣贤之路。
乡村是“天人合一”文化精髓的呈现和空间载体,钱穆先生说:中国文化中,“天人合一”观,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,惟到最近始彻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。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,主要亦即在此。
古人读书除了课堂,也在天地间,乡土游学借鉴古人游学方法,以特色乡村为主要目的地,挖掘村庄的文化、历史、手工艺和自然等资源,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精心设计课程,在此基础上开发成深度体验的游学项目,将旅游与教育结合在一起,满足亲子家庭寓教于乐的需求。
游学让孩子获得了什么
乡土教育是一种凝聚民族精神的教育方式,是对本土的教育,亲身感受到乡村的自然、人文和历史,强调的是学习后剩下的东西,提升孩子的是做人的素养和信望爱的品格。
上知天文,下晓地理是中国古人知识水平的标准之一。我们引导孩子们在探索文化、认知环境以及自我认知的过程中,融入地理的视角,让地理成为一种视角的切换,是一种思维的拓展。
乡土特有的森林花草、村庄稻田、溪流田埂,这里的具体情境,对于孩子们都是陌生的,乡土游学可以复苏孩子的好奇心、培养成长型思维,培养适应力和坚毅力,培养沟通与合作。
古村落的手工体验可以带来积极的情绪和快乐, 甚至是是一剂治愈现代人焦虑和抑郁的良药, 这也是孩子参与、介入、认识和感悟生命的一条新途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