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社会美育”的提出是一个创新性的概念。它改变了以“美”为核心的教育主要停留在专业院校、专家队伍、专业人士的状况,试图把“分离的美育”推到大众普及的程度。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、符合进步潮流的新观念。
第一,“社会美育”首先应着力于融进体制内的所有教育内容和形式之中。20世纪以来,对我国教育方针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。近年来,在原来“德、智、体”三个字的基础上,加上了“美、劳”两个字。这种变化,标志着我们对学校学历教育的深化。因此,大中小学,包括职业教育,融进美育的因素,需要包括我们从事美育教学专业队伍在内的所有教育工作者、管理者的极大奋发协力,从课程设置、教材体系等方面作出标准化、系统化的建树。
第二,“社会美育”应为满足“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”而努力。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,“社会美育”将能够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。“美好”两个字表明,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享受,不是仅仅只靠更高物质生活的需求就可以达到的。人民对美的素养的提升,带来的是社会对美的认识、美的渴望的增强。我们要走出专业的殿堂,面向社会大众,对各行业、各层次、各年龄阶段的人们提供这方面的服务。这种服务,着眼于更高社会阶段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”以及 “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”的需求、“美丽中国目标”的牵引。
第三,“社会美育”应为建立一个“美丽的世界”的人类目标作出贡献。党的十九大、二十大报告都出现了这样的主张: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。很难设想,“美丽的世界”如果没有“美育”的滋养将会是什么样子的。中西审美观有很大差异,但更多的是在文明互鉴中的相互汲取、共同提高。中华美学、中国人的审美观有独到的魅力。中西艺术和美育交流,一定程度上可以超越价值观的分歧,在各有千秋的艺术感性领域达到互相鉴赏、互相欣赏、美美与共。这是文明互鉴与交流一种极其重要的途径,是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一种重要的方式。
第四,“社会美育”融进历史教育将极大地增进我们的历史自信、文化自信。时下现当代发生的一切正在转化为历史。当人们徜徉在各种博物院、博物馆尤其是那些记载了人类几千年辉煌历史的神圣遗址中,看到的不只是我们的祖先对器物精益求精的发明、制造史,我们更为那些心灵背后对“美”的不断的精雕细琢而惊叹不已,琳琅满目毋宁说是一部凝结在器物背后、俨然“会说话”的艺术史、美术史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以艺术的、感性的形式表达出来,充斥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,需要我们去钻研、去挖掘、去呈现。从历史中寻求底蕴,从历史中寻求智慧,从历史中寻求突破,历史自信、文化自信自然而然就建立起来了。